理念决定行为(肖老师)

发布时间:2015-03-31文章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小学 浏览次数:

2015328,走进西南交大会议厅,聆听了王崧舟和李玉贵两位语文教学前辈的讲座,观摩了他们各自根据自己多年对语文教学的揣摩,精心设计的一堂课。

王崧舟老师上的是6年级的《桃花心木》。这是一篇由故事与道理相结合的散文。王老师从道理入手,启发学生结合故事去读懂道理,并将它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懂得道理,形成学生的生活意念。王老师注重学生学习的盲点,以课前调查的方式找到盲点,发现学情,进行教案设计。通过课前调查,王老师把盲点确定为“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道理”。而这,便是本堂课备受争议的地方。王老师认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两个概念,语文更多的是人文性。因此,在他的课堂上,教师本身的优美的语言,问答式的启发占了课堂很大的比重。学生是聆听者,是根据他的提问去读文,理解文本,感悟人生道理的个体。整堂课几乎不涉及语用。从观者的眼里看得出,这堂课,学生除了懂得一个还是似懂非懂的道理以外,没有别的收获。老师的精彩表演,使他成为课堂最具观赏性的亮点。

台湾的李玉贵老师上的是四年级的《大自然的启示》之“打扫森林”。开课时,李老师向学生明示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解释说明”。她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然后她让学生读文,通过比较找出解释说明的段落,并说明原因。学生潜心阅读,认真比对,说得头头是道。接着,她又让学生理解事物间的联系,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排序。最后她引导学生将词语去掉,留下连词。一个解释说明的句式结构出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学生用这样的句式给林务官写信,进行解释说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在忙着阅读理解、合作探究、开口表达,没有空闲,也没有一个人无所事事。这样的课堂得到了大家一次次热烈的掌声。在李老师的教学活动中,还能听到她不断地教给学生方法,规范学生的言行、神态,细致入微。她认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自己上课上着上着就会忘了自己是老师。她对学生的训练只有规矩,学生在这些规矩下都变得懂礼貌,有涵养。

对于大陆的语文教学,李老师有自己的见解。觉得跟台湾比,大陆的老师把语文讲得很生涩,太深入,忽略了基础能力的训练。也许这就是我们做语文教学值得思考的地方吧。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