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弯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4-09-04文章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小学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2〕2号)精神,遵照成都市教育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建设的意见》,以及《大弯小学家长委员会章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与学校沟通交流的桥梁和平台,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家长委员会,是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的关键环节,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有利于改善家校关系,促进家校和谐,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服务宗旨

以“搭建家校沟通桥梁、服务孩子健康成长”为宗旨,通过挖掘潜力、共享交流,充分激发家长们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积极支持和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共同为孩子创造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性质、权利和义务

(一)家长委员会的性质

家长委员会是对学校事务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咨询的自治性组织,与学校教育机构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成员由家长民主选举产生。我校拟健全“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

(二)家长委员会的权利

1.知情权。即知悉、获取学校相关信息的权利。通过定期听取学校工作报告,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学校资源配置情况、教育督导评估结果等。

2.参与决策权。即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管理和决策的权利。审议学校发展规划,就学校年度工作计划、重要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3.评价权。即对学校、校长、教师考核评价的权利。根据相关考评办法,参与教育行政部门或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评价机构对学校、校长和教师考核评价工作。

4.质询权。即向学校进行质疑或询问的权力。以书面方式与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就学校管理工作、教师师德师风情况等问题进行质询。

5.监督权。即监督学校及校长、教师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权利。对学校依法办学、教育行风和师德师风建设等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

(三)家长委员会的义务

1.维护学校和谐发展的义务。协助学校调解家长、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争议和矛盾;与学校和教师一起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进步,解决和化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协助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代表大会、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等活动。

2.沟通协调和信息传递的义务。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准备采取的重要举措,听取并转达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及时反映家长和学生的意愿,听取并转达学校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促进学校和家庭的相互理解及支持。

3.整合资源支持学校的义务。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为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志愿服务;及时向学校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与学校共同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4.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的义务。主动与社区、媒体、青少年教育组织等保持横向联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家庭及社会环境。

5.开展家长教育工作的义务。拟定家长学校工作方案,做好家长学校工作;发挥家长自我教育的优势,开办家庭教育论坛、教育沙龙等活动,积极收集、交流、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四、规范建设

(一)家长委员会委员的人数和任职条件

班级家长委员会委员按照不低于班级人数20%的比例举荐产生(每班7-9人);每个班举荐至少2名班级家委会成员组成年级家委会。各年级家委会推选成员(每班至少1名)组成校级家委会。委员的总人数为单数。各级家长委员会可设常务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常委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3名,联络人员1名,委员若干名。委员要具备广泛的代表性,要兼顾不同行业,如果条件成熟,可根据工作需要,邀请有声望的社会人士、社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心教育事业的志愿者、校外辅导员、模范人物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等作为“特邀”委员,参与家长委员会工作。

 各级家长委员会委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热心学校教育工作,富有志愿服务精神。

2.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责任心强,办事公道,能赢得广大家长的信赖。

3.身心健康,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家长委员会工作。

(二)家长委员会委员的产生

1.班级家长委员会委员在自荐和推荐的基础上,由全班家长投票选举产生。

2.年级家长委员会委员分别由各班级家长委员会民主推荐产生。原则上,每班至少有2名班级家长委员作为年级家长委员会的委员。

3.学校家长委员会委员分别由各年级家长委员会民主推荐产生。年级家长委员会主任委员应为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可同时吸纳“特邀”委员。

(三)家长委员会委员的变更

1.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违反家长委员会委员产生办法和程序,私自指定、委派或撤换家长委员会委员或主任委员。

2.家长委员会委员受原选举人群的监督。原选举人群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罢免时须经原选举人群全体代表半数以上通过。未履行委员职责或违反家长委员会相关规定者,可依据情况由家长委员会按其原产生办法和程序进行撤换。

3.家长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常务委员等每届任期一年,可连选、连任。当届任期满前的三个月内,家长委员会应及时组织选举下届委员、主任委员、常务委员。

4.对家长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常务委员产生或变更人员及其有关情况,家长委员会应在产生或变更后,在学校公示三日。   

5.家长委员会委员因学生转学等其它原因不能履行相应义务时,即不再具备其所任家长委员会委员资格,空缺委员按照上述第(一)、(二)条款中有关规定进行补选。

五、机制建设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家长委员会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各级家长委员会应在家长委员会章程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家长委员会日常工作制度、会议制度、议事规则、调研与沟通制度、学习培训制度、志愿服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促进家长委员会规范有效运作。

(二)实行配证上岗。学校给委员、主任委员颁发家长委员会委员证,以便于家长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常务委员随时到校调研、督查学校、年级或班级工作。

(三)建立例会机制。学校家长委员会全体委员会每学年召开例会两次以上。年级家长委员会全体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例会两次以上。班级家长委员会全体委员会根据需要适时召开。会议议定内容应及时公开发布。

(四)完善评价考评。学校将择期举办家长委员会工作现场会或经验交流会,评选“家长委员会建设优秀年级、家长委员会建设优秀班级”,对家长委员会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以推动家长委员会依法、规范、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

六、工作保障

(一)提供办公条件。学校为家长委员会提供专门的办公地点,设立执行秘书1名,负责家长委员会日常工作。

(二)加强人员保障。学校分管德育的校级领导负责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协调和联络工作,安排年级组长具体负责年级家长委员会与学校间的工作对接并及时处理有关事项,各班主任为班级家长委员会的联络员负责协调年级、学校间的工作。家长委员会委员应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工作分工情况向全体家长公布,便于家长沟通情况、反映问题

(三)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保障。学校可根据相关政策要求从学校管理经费中列支,确保各级家长委员会必要的工作经费。要把涉及家长委员会的投入,纳入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逐年加大投入,确保家长委员会工作持续推进。

七、组织机构

(一)校级家委会:原则上由每班1位家长组成,总人数为单数39人(学生人数较多的年级可多举荐1位)。校级家委会设常委会,共9人组成,分别是主任1名,副主任2名,秘书长1名,委员5名,领衔日常工作。

(二)年级家委会:由本年级每班2名家长组成,总人数为单数(学生人数多的班级可多推举1位)。由担任校级家委会的一位委员牵头,任年级家委会主任,另设副主任2名,委员若干。年级组家委会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以组织本年级的活动为主。

(三)班级家委会:由各班家长自行举荐79位家长组成,由担任年级家委会主任委员的家长任班级家委会主任,牵头日常工作。另设副主任2名,委员若干。班级家委会以组织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为主,同时要积极支持和配合校级、年级家委会工作。

各级家委会下设三个组——联络组课程组后勤组

联络组是学校与家长之间在教育思想、意识、观念等方面共同的主要桥梁。它承担着信息收集、归纳、公示、传递及总结、归档的任务。一方面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家园共育、家园共建的大教育思想及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另一方面收集并向学校反映家长在学生教育方面的思想动态及需求。同时,起到沟通家委会各职能组之间、年级组家委会之间、班级家委会之间的活动信息、活动经验交流的作用,以促进学校共建,共育工作的蓬勃、有序地开展。

课程组是学校和家委会引导和实施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组织、开展各种亲子课程及教育活动。贯彻学校提高家长素质的各种工作精神,提高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学生教育的意识。组织家长学习和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步骤及方法,与教师共同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从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家委会还将通过课程部的工作,达到充分利用全校家长的力量和一切社会资源,促进学校教育的效果。

后勤组全力做好各类家园共育活动的筹备、协调、后勤服务、安保等工作。

            

八、各级家委会职责

(一)班级家委会主要工作职责。

1、关心和支持班级教育、教学工作,为班级进步出谋划策。

2、协助班级、任课教师开展家长学校工作。

3、加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参与班级教育、教学管理。

4、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适时的评价与反馈。

5、协助做好学校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知名度。

6、积极带领班级、学生、家长参加学校的各项评估活动。

(二)年级家委会主要工作职责。

1、关心和支持年级教育、教学工作,为年级进步出谋划策。

2、协助年级、班级、任课教师开展家长学校工作。

3、加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参与年级教育、教学管理。

4、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适时的评价与反馈。

5、协助做好学校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知名度。

6、积极带领班级、学生、家长参加学校的各项评估活动。

(三)校级家委会主要工作职责

1、关心和扶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3、组织家长对全体教师以及学校工作进行监督,并通过有交渠道提出合理化建议。

4、促进学校与社区、家庭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5、反映广大家长要求,让学校及时了解家长的心声。

6、做好学校宣传工作,扩大学校影响和知名度。

7、协助学校办好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8、积极带领广大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家长学校的活动。

9、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10、家长委员会委员由各班级推荐,经学校行政会议和校务会审定聘任,任期一年。

九、家长委员会各委员职责分工

(一)主任(会长)职责

1、负责委员会全盘工作。

2、协调各委员之间关系,配合协调家长与学校上级教育部门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关系。

3、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贯彻重大方针政策的实现,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4、积极调动家长关心和扶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5、促进学校与社区,家庭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6、反映广大家长要求,让学校及时了解家长的心声。

7、做好学校宣传工作,扩大学校影响和知名度。

8、协助学校办好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9、积极带领广大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家长学校的活动。

10、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二)副主任(副会长)职责

1、协助主任开展工作。

2、协调学校(年级、班级)家委会之间关系,配合学校协调家长与学校上级教育部门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关系。

3、参与学校(年级、班级)管理,为学校(年级、班级)发展出谋划策。

4、积极调动家长关心和扶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5、促进学校(年级、班级)与社区、家庭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6、反映广大家长要求,让学校及时了解家长的心声。

7、协同年级(班级)家长做好学校宣传工作,扩大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

8、协助学校办好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9、积极带领广大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家长学校的活动。

10、对学校(年级、班级)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三)秘书长职责:会议文件的起草、记录以及委员提案、家长意见的搜集、整理和答复;各委员之间的联系桥梁。

十、各功能组的工作要求——

(一)联络组:

1、围绕学期的工作计划、制定家委会工作计划。对各职能组的工作进程进行规划、策划、统筹、协调。

2、向家长宣传、介绍教育思想及学校的工作安排;向家长及老师展示家校共建、家校共育活动的丰硕成果,报道学校各项重要活动,渲染、烘托学校家庭之间亲密合作的气氛。

3、收集家长中有关育儿心得、经验介绍、家校共建活动的文字材料,从中筛选、整理出有价值的资料,提供给学校负责信息、报道的老师,并向其他新闻媒体提供素材或稿件。

4、与家委会其他小组沟通,布置工作,交流心得、体会。

5、及时总结家委会工作经验,不断改进家委会工作方法,提高家委会工

作水平。

6、收集家长对老师、对学校工作以及对家委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定期听取家长对学校、带班教师工作的意见,接受申述,并及时反馈给学校。维护和保持家长与老师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课程组:

1、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动员、组织家长积极参与全校性大型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等。

2、组织年级班级、开展趣味性、知识性大型校外亲子活动、实践活动。如春游、秋游、参观等。

3、参与组织家长学校的学习活动,从理论及方法上教育家长重视教育,学会教育。

4、举办主题性育儿论坛和家庭育儿经验交流活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全面成长。

5、协调、参与家长开放日活动,使之达到预期效果。

6、组织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学及科研活动。安排家长“当一天教师”“主持一次日常教育活动”。

7、与各班活动组进行沟通、交流经验、分享成果。

(三)后勤组:

1、与各班、各年级家长活动小组沟通、交流,做好各班级、年级或各家长小组开展校内外亲子活动的准备与协调工作。

2、参与策划、组织家长代表与老师之间的大型联欢活动。做好各项活动的后勤服务。

3、筹集并管理家委会活动经费,做好每次活动的物品供应与费用核算。

4、参与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数据维护工作,不断丰富家校共育内容。

5、收集家长和社会可提供的教育资源,为学校、家长、社区教育互动做好协调。

 

 

                                            2014219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